孕婦忽視無症狀菌尿症當心易早產
「無症狀生殖泌尿道感染」是一般女性常見的泌尿道疾病,但其實不易發現,倘若在懷孕期間
輕忽症狀,對孕婦與胎兒都會造成不良影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醫師何銘表示,由
於懷孕期間黃體激素分泌增加,造成膀胱收縮力差、尿道蠕動減緩及小便不易排空,因此發生
「無症狀之菌尿症」機率普遍偏高。
何銘醫師說明,國外一項研究顯示,針對懷孕35~37週自然生產的準媽媽,進行乙型鏈球菌檢
驗,結果發現,竟有高達15~20%的孕婦受感染。而發生「無症狀之菌尿症」甚至有20~40%孕婦會發展成「急性腎盂腎炎」,有早產或引發敗血症,進而危害胎兒健康。建議懷孕16周孕婦進行第一次產檢時,可藉尿液篩檢白血球是否異常增加,得知有無受到感染。
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婦產科醫師廖學俊也強調,泌尿道感染有80~90%是大腸桿菌經由直腸肛門的移行性感染,陰道則多半受念珠菌、陰道滴蟲、乙型鏈球菌感染所致。由於懷孕時孕婦荷爾蒙改變,造成陰道內的菌落失衡好菌減少,pH值改變且分泌物增加,再加上子宮變大擠壓下腹部,導致尿液滯留,長期反覆感染容易引發上行性感染至腎臟,讓小解時會有疼痛感,嚴重時恐併發菌血症的全身性感染。
廖醫師進一步提醒,尿急、頻尿為孕婦常見情形,即使無症狀並不表示無需特別處理,若發現
解尿習慣改變,檢查後發現感染時,應積極接受治療,臨床上,抗生素的第一線藥物對母體與
胎兒並不會造成任何影響。然而多半懷孕媽媽會有藥物影響胎兒健康之疑慮,對此醫師建議,
平常注意飲食均衡、減少攝取刺激性食物之外,切記常喝水、不憋尿。
醫師表示,藥物治療僅能殺死壞菌,不排除有復發的可能性,但藉由補充好菌,比如GR1、RC14對生殖泌尿道有益的乳酸菌,有助提升抵抗力,還能減少重覆感染機率,有效降低藥劑用量。
台灣新生報 2011.08.15
活動登錄連結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懷孕念珠菌感染 vs. 輔助療法-GR1 RC14
孕婦不敢亂吃藥炎夏飽受陰部搔癢苦
更新日期:
2011/07/18 00:27【本報訊】
台灣夏季又濕又悶,也是女性私部搔癢症狀盛行的季節,尤其懷孕婦女容易發生。網友寶來媽(化名)表示,今年五月正值懷孕八周左右開始出現搔癢症狀,且症狀越來越劇烈,半夜還因癢到睡不著而大哭,所幸就醫使用藥物治療及配合服用生殖泌尿道專用的益生菌株後,症狀才獲得改善。
新北市恩主公醫院婦產科主任張明浩醫師表示,該名孕婦應是罹患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是黴菌也是婦科最常見的感染疾病,症狀為搔癢難耐,且有白色乳酪狀分泌物,甚至陰道或外陰部出現燒灼感。而孕婦由於懷孕免疫力下降,同時因體重增加、荷爾蒙改變等因素造成陰道內酸鹼值的變化,再加上高溫環境,無疑提供念珠菌最佳的生存條件。
雖然念珠菌感染不會影響胎兒及孕婦本身的健康,但如果搔癢而抓到外陰部破皮導致傷口細菌感染,那可要特別注意了!
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黃建霈醫師解釋,念珠菌本來就存在環境中,健康的女性陰道分泌物含乳酸菌具有自然的防禦機制,但只要免疫力下降,或使用藥物如抗生素及因內分泌變化使得防禦功能改變,就易造成感染。
張醫師說明,目前在急性治療上會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搭配陰道塞劑與局部藥膏處理,孕婦可能擔心服藥是否造成胎兒不良影響,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與報告顯示,治療念珠菌的藥物並不會影響胎兒發育,不需太過擔憂。
黃醫師建議,一但出現搔癢症狀,應儘快接受檢查治療,目前已有維持泌尿生殖道自然防禦功能的益生菌,如GR1、RC14等特殊菌株輔助產品,最主要應盡量避免使用護墊與清潔液灌洗陰道,保持私部乾爽,盡量穿透氣的裙子,加上均衡飲食與休息以提高免疫力,如此一來可降低復發機率,讓準媽媽們告別惱人的陰部搔癢。
活動登錄連結
新北市恩主公醫院婦產科主任張明浩醫師表示,該名孕婦應是罹患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是黴菌也是婦科最常見的感染疾病,症狀為搔癢難耐,且有白色乳酪狀分泌物,甚至陰道或外陰部出現燒灼感。而孕婦由於懷孕免疫力下降,同時因體重增加、荷爾蒙改變等因素造成陰道內酸鹼值的變化,再加上高溫環境,無疑提供念珠菌最佳的生存條件。
雖然念珠菌感染不會影響胎兒及孕婦本身的健康,但如果搔癢而抓到外陰部破皮導致傷口細菌感染,那可要特別注意了!
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黃建霈醫師解釋,念珠菌本來就存在環境中,健康的女性陰道分泌物含乳酸菌具有自然的防禦機制,但只要免疫力下降,或使用藥物如抗生素及因內分泌變化使得防禦功能改變,就易造成感染。
張醫師說明,目前在急性治療上會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搭配陰道塞劑與局部藥膏處理,孕婦可能擔心服藥是否造成胎兒不良影響,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與報告顯示,治療念珠菌的藥物並不會影響胎兒發育,不需太過擔憂。
黃醫師建議,一但出現搔癢症狀,應儘快接受檢查治療,目前已有維持泌尿生殖道自然防禦功能的益生菌,如GR1、RC14等特殊菌株輔助產品,最主要應盡量避免使用護墊與清潔液灌洗陰道,保持私部乾爽,盡量穿透氣的裙子,加上均衡飲食與休息以提高免疫力,如此一來可降低復發機率,讓準媽媽們告別惱人的陰部搔癢。
活動登錄連結
婦女感染 vs. 微生態調整 GR1 RC14
在婦產科門診,時常可以陰道發炎的患者,其中常見的包括細菌性陰道炎及霉菌性(念珠菌)陰道炎。有些患者甚至會有反復性的發炎,三不五時就要到婦產科門診報到,接受抗細菌或抗霉菌的陰道塞劑或藥膏治療,但卻一直無法根治。主要原因就在於,陰道原本具有保護作用的益生菌環境因為發炎而破壞之後,始終未能重建,所以感染復發的機會就大增。
想要固本培元,重建陰道的保護作用,就得從恢復陰道的益生菌下手。陰道益生菌中最主要的就是乳酸菌,坊間也有許多的乳酸菌飲料及藥劑,但是大多缺乏嚴謹的臨床試驗來證實效果,甚至有婦女聽信偏方,以養樂多飲料灌洗陰道,反而造成嚴重的陰道發炎。其實乳酸菌中包含相當多種的菌株,例如比非德氏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和龍根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這些都是對人體有幫助的益生菌,但是其實目前世界上擁有最多臨床驗證的女性專用益生菌株,應是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和Lactobacillus reuteri RC-14。這兩株益生菌是由加拿大的兩位科學家Gregor Reid(微生物學博士)和Andrew Bruce(泌尿科醫師)所共同研發的,自1973年開始針對女性健康的議題進行研究,從菌種篩選、安全性測試(動物試驗與人體試驗)、功效性測試(人體試驗)、到相關之基礎研究,目前已經累積有超過30個臨床人體試驗,並且發表了超過300篇的國際醫學期刊,已經證實可以恢復及維持女性陰道菌叢健康,改善反覆發生型泌尿生殖道感染,並提升抗生素治療成效。
在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諮詢報告(FAO/WHO:2001.Expert Consultation Report) 中,針對泌尿生殖道感染疾病的應用上,更明確指出益生菌株GR-1 & RC-14是具有改善細菌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及尿道感染功能的益生菌株。若是有深受陰道反復發炎困擾的婦女,建議選擇使用相關研究最完整且經過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審核推薦的GR-1及RC-14這兩株益生菌,來協助陰道的健康保養,改善陰道菌叢生態,擺脫惱人的陰道發炎。
參考資料:
想要固本培元,重建陰道的保護作用,就得從恢復陰道的益生菌下手。陰道益生菌中最主要的就是乳酸菌,坊間也有許多的乳酸菌飲料及藥劑,但是大多缺乏嚴謹的臨床試驗來證實效果,甚至有婦女聽信偏方,以養樂多飲料灌洗陰道,反而造成嚴重的陰道發炎。其實乳酸菌中包含相當多種的菌株,例如比非德氏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和龍根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這些都是對人體有幫助的益生菌,但是其實目前世界上擁有最多臨床驗證的女性專用益生菌株,應是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和Lactobacillus reuteri RC-14。這兩株益生菌是由加拿大的兩位科學家Gregor Reid(微生物學博士)和Andrew Bruce(泌尿科醫師)所共同研發的,自1973年開始針對女性健康的議題進行研究,從菌種篩選、安全性測試(動物試驗與人體試驗)、功效性測試(人體試驗)、到相關之基礎研究,目前已經累積有超過30個臨床人體試驗,並且發表了超過300篇的國際醫學期刊,已經證實可以恢復及維持女性陰道菌叢健康,改善反覆發生型泌尿生殖道感染,並提升抗生素治療成效。
在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諮詢報告(FAO/WHO:2001.Expert Consultation Report) 中,針對泌尿生殖道感染疾病的應用上,更明確指出益生菌株GR-1 & RC-14是具有改善細菌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及尿道感染功能的益生菌株。若是有深受陰道反復發炎困擾的婦女,建議選擇使用相關研究最完整且經過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審核推薦的GR-1及RC-14這兩株益生菌,來協助陰道的健康保養,改善陰道菌叢生態,擺脫惱人的陰道發炎。
參考資料:
1. Martinez, R.C., et al., Improved cure of bacterial vaginosis with single dose of tinidazole (2 g ),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 and Lactobacillus reuteri RC-14: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Can J Microbiol, 2009. 55(2): p. 133-8.
2. Martinez , R.C., et al., Improved treatment of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with fluconazole plus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 and Lactobacillus reuteri RC-14. Lett Appl Microbiol, 2009. 48(3): p. 269-74.
3. Reid, G., et al., Oral use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 and L. fermentum RC-14 significantly alters vaginal flor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64 healthy women. FEMS Immunol Med Microbiol, 2003. 35(2): p. 131-4.
作者 何積泓 醫師
懷孕 vs. 益生菌
益生菌是泛指多種有益的微生物﹐如果能夠服食適當的份量﹐可以提升身體的抗菌能力和保護健康。 一些特殊的營養素﹐亦可以輔助益生菌的生長。 最常用的是乳酸菌 (Lactobaccilus) 和菲德氏菌 (Bifidobacterium)。 在亞洲和歐洲已經相當流行﹐但至今尚未有大規模的研究來肯定益生菌的療效。
初步的研究﹐認為益生菌可以調節腸道之內的細菌比例﹐減少有害的寄生病菌數目。 一些益生菌可以促進腸胃的消化功能﹐減少便秘和腹瀉﹐有助於兒童發育和成長。 有些菌種可以降低食物的過敏感性質﹐而且會減少腸道黏膜吸收過敏抗原的機會。 益生菌亦可以促進腸道產生保護性的抗體 1gA﹐將一些過敏抗原和有害物質中和。 如果兒童因為過濾性病毒感染而引起腹瀉﹐儘早服用益生菌可以減低腹瀉的次數﹐而且加快痊癒。 對於因為服食抗生素而引致的腸胃症狀﹐亦可以改善。 VSL #3 的製劑﹐可以減少長期腸道炎症 CROHN'S 病的症狀和減少復發的次數。
益生菌通常不會造成感染﹐但對於高危的病人﹐例如依賴持續靜脈輸液維生的病人﹐植入了人造心瓣﹑免疫功能不足﹑腸胃蠕動緩慢﹑或體弱多病的幼兒和老人﹐益生菌偶然會過渡繁殖和侵入血液做成感染。
婦女在懷孕期間﹐如果陰道受到細菌感染﹐尤其是 B 型鏈球菌﹐流產的機會便會增加﹐而嬰兒出生時亦可能受到感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實驗顯示如果每日服食特別的乳酸菌 L Rhamnosus GR-1 和 L Reuteri RC-14﹐可以維持陰道細菌的正常比例而減少發炎的機會。 動物的測試證明益生菌對母親和胎兒都沒有不良的影響。 多倫多醫學系已經開始實驗﹐測試益生菌對於有早產危險的婦女是否有保護作用。
15% 的嬰兒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過敏症狀。 如果婦女在懷孕期間每天服食 L Rhamnosus GG 和 B lactis BB12 兩種特定的益生菌﹐而嬰兒出生後再餵嬰兒服用六個月﹐可以減少 50% 皮膚過敏的個案。 益生菌的作用可能是改變腸胃的免疫功能﹐幫助分解醣類和脂肪酸等物質﹐減少吸收過敏抗原。 加拿大衛生部門尚未批準給嬰兒服用這類益生菌﹐因為尚未有足夠的研究數據支持益生菌給與嬰兒服食的安全性與及確定的療效。 但是如果懷孕的母親曾經誕生過有嚴重皮膚過敏的嬰孩﹐這種治療方法便值得考慮。 L Rhamnosus GG 和 B lactis BB12 這兩種益生菌需要從美國或歐洲訂購﹐但必需小心選擇。
益生菌是一個新的治療理念﹐用有益的微生物來壓抑有害的細菌﹐重新達到平衡。 相信加上基因工程的科技﹐日後可以創做更安全和有效的品種﹐而用途亦會更加廣闊。
作者 施明鍵 醫師
http://doctorsze.com/archives/probiotics.html 轉載點
初步的研究﹐認為益生菌可以調節腸道之內的細菌比例﹐減少有害的寄生病菌數目。 一些益生菌可以促進腸胃的消化功能﹐減少便秘和腹瀉﹐有助於兒童發育和成長。 有些菌種可以降低食物的過敏感性質﹐而且會減少腸道黏膜吸收過敏抗原的機會。 益生菌亦可以促進腸道產生保護性的抗體 1gA﹐將一些過敏抗原和有害物質中和。 如果兒童因為過濾性病毒感染而引起腹瀉﹐儘早服用益生菌可以減低腹瀉的次數﹐而且加快痊癒。 對於因為服食抗生素而引致的腸胃症狀﹐亦可以改善。 VSL #3 的製劑﹐可以減少長期腸道炎症 CROHN'S 病的症狀和減少復發的次數。
益生菌通常不會造成感染﹐但對於高危的病人﹐例如依賴持續靜脈輸液維生的病人﹐植入了人造心瓣﹑免疫功能不足﹑腸胃蠕動緩慢﹑或體弱多病的幼兒和老人﹐益生菌偶然會過渡繁殖和侵入血液做成感染。
婦女在懷孕期間﹐如果陰道受到細菌感染﹐尤其是 B 型鏈球菌﹐流產的機會便會增加﹐而嬰兒出生時亦可能受到感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實驗顯示如果每日服食特別的乳酸菌 L Rhamnosus GR-1 和 L Reuteri RC-14﹐可以維持陰道細菌的正常比例而減少發炎的機會。 動物的測試證明益生菌對母親和胎兒都沒有不良的影響。 多倫多醫學系已經開始實驗﹐測試益生菌對於有早產危險的婦女是否有保護作用。
15% 的嬰兒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過敏症狀。 如果婦女在懷孕期間每天服食 L Rhamnosus GG 和 B lactis BB12 兩種特定的益生菌﹐而嬰兒出生後再餵嬰兒服用六個月﹐可以減少 50% 皮膚過敏的個案。 益生菌的作用可能是改變腸胃的免疫功能﹐幫助分解醣類和脂肪酸等物質﹐減少吸收過敏抗原。 加拿大衛生部門尚未批準給嬰兒服用這類益生菌﹐因為尚未有足夠的研究數據支持益生菌給與嬰兒服食的安全性與及確定的療效。 但是如果懷孕的母親曾經誕生過有嚴重皮膚過敏的嬰孩﹐這種治療方法便值得考慮。 L Rhamnosus GG 和 B lactis BB12 這兩種益生菌需要從美國或歐洲訂購﹐但必需小心選擇。
益生菌是一個新的治療理念﹐用有益的微生物來壓抑有害的細菌﹐重新達到平衡。 相信加上基因工程的科技﹐日後可以創做更安全和有效的品種﹐而用途亦會更加廣闊。
作者 施明鍵 醫師
http://doctorsze.com/archives/probiotics.html 轉載點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生殖泌尿道感染,平時不一定有症狀-GR1 RC14
•生殖泌尿道感染,平時不一定有症狀
• 懷孕時,生殖泌尿道菌相一定要健康
• B 型鏈球菌危害胎兒生命
•2001, 加拿大學者Gregor Reid et.al.等,對生殖泌尿道反覆性受到細菌、黴菌感染之女性,使用益生菌GR1 & RC14有效於 1 週內建立健康正常生殖泌尿道乳酸菌與恢復受感染之生態於60%中度感染或感染但無出現病徵之婦女。
•實驗對象:10 位單獨或合併有反覆型細菌性、黴菌性陰道感染或反覆型尿道感染,持續1年以上病史之女性。
•實驗期間:前 2週治療+檢測,後10週檢測,共計檢測 12 週。
•實驗設計:前瞻性、微生物定量檢測。
•投予方式:口服使用益生菌GR1 & RC14 混和脫脂牛奶,排除藥物。
•發表期刊: 免疫學與微生物醫學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研究單位: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Ont., Canada
•研究篇名:口服益生菌能恢復受感染之生殖泌尿道。
•英文篇名: Oral probiotics can resolve urogenital infections.
惱人的婦女感染-GR1 RC14
•2008, 巴西學者 R.C.R. Martinez et. al.等使用抗黴菌藥物 fluconazole合併益生菌GR1 & RC14治療女性陰道念珠菌感染,與未使用益生菌之對照組女性比較,對改善分泌物之症狀與降低白色念珠菌檢測數量有明顯臨床統計上之差異。(10.3% vs 34.6%; P=0.03) ;(10.3% vs 38.5%; P=0.014).
•實驗對象:平均26.9~29.1歲,55位陰道白色念珠菌檢測為陽性並診斷為白色念珠陰道炎之女性患者。
•實驗期間:4 週,藥物合併益生菌或安慰劑治療後觀察。
•實驗設計:隨機、有對照組之臨床實驗模式。
•投予方式:抗黴菌藥物 fluconazole (150 mg) + GR1 & RC14 膠囊 或 安慰劑膠囊。
•發表期刊:應用微生物學專刊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研究單位:Universidade de
•Sa˜o Paulo, Brazil & Departments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and Surgery,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ON, Canada.
•研究篇名:抗黴菌藥物合併益生菌GR1&RC14 促進治療陰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英文篇名:Improved treatment of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with fluconazole plus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 and Lactobacillus reuteri RC-14
訂閱:
文章 (Atom)